《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语:Die Entwicklung des Sozialismus von der Utopie zur Wissenschaft)是恩格斯最初在法国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读本,法文初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在当地反响不错,便出版了波兰文版和德文版,后者定为现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局限;第二部分阐述西方哲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比较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经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等问题,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即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

本文所用中文译本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9卷。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法国大革命提出了理性、正义、平等理念,现在都知道,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欺骗,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契约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没能超出时代的局限。在与封建贵族斗争时,资产阶级常常将自己标榜着全人类的代表,但在每一次资产阶级运动中,都伴随着无产阶级运动先驱的出现,与此相应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也同样出现了。

空想社会主义和启蒙思想家一样,他们也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只不过他们将资产阶级的社会视为旧社会,并陷入了唯心的历史观,期望英雄人物拯救人类。

法国革命的实践已经表明过,理性和正义的王国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加剧了社会对立和混乱,例如:

现在已经实现的脱离封建桎梏的“财产自由”,对小资产者和小农说来,就是把他们的被大资本和大地产的强大竞争所压垮的小财产出卖给这些大财主的自由,于是这种“自由”对小资产者和小农说来就变成了失去财产的自由。

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了社会的生存条件。现金交易,如卡莱尔所说的,日益成为社会的唯一纽带。

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

婚姻本身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法律承认的卖淫的形式,是卖淫的官方的外衣,并且还以不胜枚举的通奸作为补充。

尽管如此,此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还很不发展。
工业革命只是刚刚开始,地域差异还很明显,资产阶级大工业和无产阶级本身都是时代的新产物,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还无法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这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和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是一种唯心的观念。但无论如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主张启发了之后的共产主义思想。

之后是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理论作具体分析。指出

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的主观理解、生活条件、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有所反思,但他们没有采用辩证的形式分析现实社会,这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圈地自娱自乐而已,在本篇最后,恩格斯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其中之一就在于“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首先讨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思维方式的实质,分析为何社会处在运动之中,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长时间统治西方哲学。

我们注意得更多的是运动、转变和联系,而不是什么在运动、转变和联系。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

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任务……

直到十五世纪下半叶,各门类的自然科学才开始迅速发展,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大大拓展,人们为了更好的研究,将自然界分解为多个部分,将自然科学分门别类。但人们拆开之后却容易忘记将它们重新联结起来。

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概念是孤立静止的概念,事物如果是零,就不能是一。

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伴侣,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有最惊人的遭遇。

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可取之处,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种矛盾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十分明显,这相反证明了辩证法的合理性。

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自然界不是循着一个永远一样的不断重复的圆圈运动,而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

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近代德国哲学的传统,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达到顶峰。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想像为一个过程,即想像它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改造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的功绩是他提出了思维任务正是分析事物发展的各阶段,揭示其内部规律。

但是他毕竟受到了限制,首先是他自己的必然有限的知识的限制,其次是他那个时代的在广度在深度方面都同样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但是除此以外还有第三种限制。

它还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即把人类的历史看做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是不能通过发现所谓绝对真理来达到其智慧的顶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说自己是这个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但是这决不排斥,反而肯定,对于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认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得到巨大进展的。

而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也与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不同。

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解决了自然科学的问题,恩格斯转入社会历史领域,在这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

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

通过现代唯物主义对历史的研究,结果发现:

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社会主义……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做坏东西抛弃掉;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做坏东西抛弃掉。它愈是义愤填膺地反对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愈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在哪里和怎样发生。

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而是首先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过程,并在此找出解决(不是搁置)冲突手段,这只能在新社会制度找出。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为了维护它,而是为了扬弃它,知道资本主义哪些地方先进哪些地方腐朽,才能更好地实现共产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与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产生冲突,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进行生产,就要采取社会化生产方式,由大批人共同使用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这种规模生产通过竞争击败了过去自然的个体生产。这使得生产行为从过去的个人或少许几人的行动变成一系列社会行动,产品也具有社会属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这一杠杆结束了旧日的和平的稳定状态。它在哪一个工业部门被采用,就不容许任何旧的生产方法在那里和它并存。它控制了手工业,就把旧的手工业消灭掉。劳动场地变成了战场。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斗争不仅爆发于地方的各个生产者之间;地方性的斗争已经发展为全国性的,发展为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商业战争。

考察欧洲历史,不难发现,这种规模生产也是商品生产的一个阶段,此前商品生产以个体生产为主,资料所有者、生产资料使用者和产品所有者是同一的(谁生产谁占有),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和生产行为已经社会化了,但依然沿袭了过去个体生产产品私有的交换和分配方式,只不过个体私有变成资本家私有。(现在资本主义改革历史证明,不管怎么改良,这个生产方式或许更替了表象,但其始终未变。)因此,私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必然发生矛盾。

资本家占有了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而绝大多数个体生产者在规模生产面前没有任何竞争力,不得不转化为受雇的生产者,这些生产者在生产行为中除了劳动力(或知识)一无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私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在私有制的自由竞争下,每个人都在各自生产,采取的生产方式目的在于交换,满足市场上的需求,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下市场需求往往难以捉摸,资本主义生产陷入了无政府下的竞争状态,为了取得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朝日益组织化的方式生产,也就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存问题都决定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清除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的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推动力使大多数人日益变为无产者,而无产者群众又将最终结束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因此自由竞争迫使资本家转向机器,机器的改进造成人劳动力过剩,同时机器的采用也加剧工人之间的竞争。

这样一来,机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成了资本用来对付工人阶级的最有力的武器,劳动资料不断地夺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于是,劳动资料的节省一开始就同时成为劳动力的最严重的浪费和对劳动机能的正常前提的掠夺;机器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变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属一生的时间转化为可以随意用来增殖资本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失业,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费者的大工业,却在国内把群众的消费限制到需要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联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

这样,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造成贫富分化,也限制了大多数人的消费潜力,让市场的扩张速度不如生产的扩张速度,工人生产了产品作为资本,但他们无力消费,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于是资本主义周期的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在经济危机中,因为产品滞销,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破坏,直到积压藏品被销毁或低价卖出,经济才逐渐回到正轨。

这些危机的性质表现得这样明显,以致傅立叶把第一次危机称为crise pléthorique即由过剩引起的危机时,就中肯地说明了一切危机的实质。

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

资本家避免无计划生产带来的相对过剩,必然要使资本尽可能集聚起来统一使用,最初是股份制公司,后来资本家们开始联合起来,建立调节生产的共同体“托拉斯”,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为垄断,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当然,这首先还是对资本家有利的。但是,在这里剥削变得这样明显,以致它必然要被消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容忍由托拉斯领导的生产,不会容忍由一小撮专靠剪息票为生的人对全社会进行的如此露骨的剥削。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或者没有托拉斯,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这种转化为国家财产的必然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铁路方面。

因为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通手段真正发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因而国有化在经济上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国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才意味着在由社会本身占有一切生产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准备阶段。

但这并没有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也没有消灭资本关系,资本家退居幕后,让雇佣的职员承担社会职能,“成为多余的阶级”。

资本家拿红利、剪息票、在各种资本家相互争夺彼此的资本的交易所中进行投机,除此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活动了。

除非一些社会活动有利于资本的稳定和扩张,或许资本家才会亲自出面。

而现代国家却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

生产力的国家所有不能解决问题,但包含了解决的线索,关键在于国家如何发挥它的职能。

这种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

现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性反过来反对生产者本身,周期性地突破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并且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随着社会对生产力的占有,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变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

恩格斯以人类认识自然力量的过程比喻人类认识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过程,当我们理解了资本主义,我们就掌握了利用资本,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道路。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迄今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持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强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下(奴隶制、农奴制或依附农制、雇佣劳动制)。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

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社会阶级的时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现代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动都被消除了的时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镇压力量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

这个实际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摆脱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阶级划分终将为现代生产力高度充分的发展所消灭。这是人类从认识必然性到利用必然性的转变。

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已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最后,恩格斯总结了第三部分的结论。其中资本主义部分如下: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对立。
b. 工厂再社会化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
c. 机器改进早成大量产业后备军(空余劳动力);生产但无限扩张造成生产资料费产品过剩,工人失业而过剩,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
d.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垄断产生,最初是托拉斯,后来是国家。

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转入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